金秋九月,备受瞩目的施耐德电气中国及东亚地区最大的创新实验基地——金山创新实验园区二期正式落成。与此同时,施耐德电气新型电力系统创新实验示范基地也正式挂牌成立。这不仅是施耐德电气在能源电力领域技术创新与战略转型的深刻体现,也标志着施耐德电气在能源电力领域的创新步伐迈上了新台阶。
自1999年上海研发中心成立以来,中国已成为施耐德电气全球四大研发基地之一和重要的创新源泉。此次金山创新实验园区二期的落成,成为施耐德电气深化在华研发战略、加大投资力度的又一显著标志。不仅彰显了施耐德电气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与长期承诺,也预示着在中国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施耐德电气将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为中国乃至全球客户提供更加先进、高效的技术与解决方案。
施耐德电气金山创新实验园区二期落成仪式
新型电力系统创新实验示范基地挂牌成立
聚焦能源电力领域
金山创新实验园区二期占地面积近1.4万平方米,拥有国内外多项权威认证。目前共有7大类实验室,配备科研人员约200名。该基地的成立主要聚焦能源电力交直流等产品的研发测试,覆盖风电、光伏、储能等新能源前沿应用领域,起到创新示范和领域拓展两大作用。
“创新示范是指基地规划以光储多能源互补为核心,围绕新型电力系统下光伏本地消纳、储能峰谷套利、柔性负荷控制、微电网并离网切换和经济调优、多电源功率管理、交直流配电网络交互等关键问题,以实验结合实际的方式,支持相关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的开发验证。领域拓展则是将对低压全领域产品进行研发,重点聚焦直流、固态、高电压产品的研发,涵盖储能光伏、机车、风电等前沿应用领域。”施耐德电气能源管理低压业务中国区研发副总裁张翼向记者表示。
施耐德电气能源管理低压业务中国区研发副总裁 张翼
记者了解到,新实验大楼还配备了施耐德电气亚太区第一套660MVA的短路发电机大容量实验系统,交流测试能力从35kA跃升至200kA,直流测试能力提升至120kA。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电力系统的日益复杂,高效、可靠、智能的电力设备与解决方案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施耐德电气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者和赋能者,正在不断发挥其技术优势,集中优势资源,深入探索能源电力技术的最新进展,为能源转型按下“加速键”。
“我们有很多产品和合作伙伴,经常会有试验和测试的想法,所以只有真正的沉到应用场景里面,去理解客户的期望和使用习惯,才可以有更灵活快速、敏捷交付的开发。既然有了金山创新实验园区这么好的场地,我们希望能够实现更多的技术创新。”张翼表示。
加码在华研发投入
自1999年成立以来,施耐德电气上海研发中心已走过25年风风雨雨,此次金山创新实验园区二期的落成,不仅是施耐德电气深化在华“本土化”战略、强化本土研发根基的关键一环,更是其在中国研发创新征途上树立的一座新里程碑。
“中国已经是施耐德电气全球的创新源泉,中国的业务场景其实是全球最丰富的,并且中国产品的迭代速度在全球也是领先的,中国客户对速度和成本的要求都很高,所以由中国研发团队打造的产品,在全球市场都拥有很强的竞争力。”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自动化中国中心负责人、中国研究院院长胡晓谈及中国市场规划时表示。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自动化中国中心负责人、中国研究院院长胡晓
中国作为施耐德电气的全球第二大市场,是全球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市场之一,其独特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施耐德电气在中国设立了多个研发中心,包括在上海、深圳、西安、北京以及无锡的自动化研发中心等,在华研发团队超过2200人,拥有专利3300余件,打造了软硬件全覆盖,立足中国、辐射全球的研发创新体系。不仅专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还致力于推动本地化、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以满足中国市场的特殊需求。
谈及25年来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变与不变”,张翼向记者表示,25年来一直不变的,是施耐德电气对于中国市场的持续投入,研发最怕“坐过山车”,其实整个市场环境这些年也都经历过很多波峰和波谷,所以施耐德电气对中国的持续投入,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施耐德电气金山创新实验园区二期实验楼
“在中国研发中心成立之前,我们更多的研发总部是在法国。现在中国把平台能力继承过来,又进行了非常多贴近中国市场的定制化研发,所以从这个维度讲,中国在定制化行业应用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张翼补充道。
通过加码在华研发投入,施耐德电气不仅能够更好地服务中国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还能够借助中国市场的力量,推动全球能源电力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这种双赢的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660MVA冲击发电机
金山创新实验园区二期的落成与新型电力系统创新实验示范基地的挂牌成立,共同标志着施耐德电气在能源电力技术革新与研发深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未来,施耐德电气将继续秉承“创新引领、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化“中国中心”战略布局,聚焦能源电力领域,加大中国研发投入力度,为中国的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同时,企业也将携手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全球能源电力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构建更加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能源未来不懈努力。
推荐阅读:叶紫